无界无束!开放的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时间:2019-11-27 16:57:25  来源:零四网

时间纤维 无界之归

QxqLfWFeWP9gwUvTp6j1tUreFOSzLfL4lgCT1JsC.jpg

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幕现场(浙江美术馆供图 摄影:徐伟杰 谢丰毅)

YPs69aoN6hei4mWglLCAqgqVDJaE1bCmCWPTquAa.jpg

​“线场——纤维艺术的多向链接”讲座现场(图源自浙江美术馆官微)

毫无疑问,当下世界不是边界多了,而是太少。

借由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启动,大众得以超越现有经验再测纤维艺术的未来。

请不要错过这个间隙中蕴含着的丰饶世界。

1cjUo8ixgNG7XVIYvdUJSymCQpCHIyU91e9Azlsi.jpg

N9VnxdxXGVBRSBLyTb70m3PdqrBpl4EwjG1iQnm6.jpg

Y5xWwh5dOHZMYm3au1Jsn2jdGZLWUHAQb4yB11qH.JPG

P2326kWPMZdhHi797JvxI24GFFb4c7F5GX7yQkXo.jpg

Z1ddXNT7flOIwkMkvyujKujjEOIjt2eMEzutYzgE.JPG

q5W0snFD3NdumuckVwSIJ7Ewed1ckMh2WY6dEqt0.jpg

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现场

从诠释、溯源到破局,走到第三届的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开始“突围”。

若说第一届主题“纤维,作为一种眼光”试图诠释,第二届“我织我在”意在溯源,那么第三届“无界之归”期翼的则是破局后的更大自由。

毕竟,逾界一旦多了,界限就会消失。

首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以下简称纤维展)吸引了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45位艺术家参展,创造逾15万观众量。2016年则有来自20个国家63位参展艺术家携手呈现近100件展品。第三届,是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组艺术家78件/组作品参展。数字之变虽不能完全反映真实趋势,但毫无疑问,经过持续三届、近十年的深耕,纤维展的规模与影响力都在与时俱增。

此时,似已来到某个节点,破局在所难免。

Pfu67Nwc9AsTNz5nhmLi9IIDALGEvPaqifUuRBUN.jpg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学斌宣布展览开幕(浙江美术馆供图 摄影:徐伟杰 谢丰毅)

5BIhEYIaWAlpOnZumtXYbu0D9IPHbfPHNWHnlgF9.jpg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副处长施莹代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褚子育致辞(浙江美术馆供图 摄影:徐伟杰 谢丰毅)

7NFmHPXePzgs13BcHvOKwhbvU689FGZ9PGBI3sLT.jpg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江致辞(浙江美术馆供图 摄影:徐伟杰 谢丰毅)

h5Hl2MAr0K7ITyQ5KD874n5PUVsLsAbaokgteWRQ.jpg

主策展人代表冯博一致辞(浙江美术馆供图 摄影:徐伟杰 谢丰毅)

9yLKlcZmESuPPPYY53x4RjVvMRZ15ioOnExsy1A6.jpg

艺术家代表尹秀珍致辞(浙江美术馆供图 摄影:徐伟杰 谢丰毅)

iqvCtg7lxxOPR3CCqXm9M7dz8tq8vdqI9mlhd0Xi.jpg

开幕式由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主持(浙江美术馆供图 摄影:徐伟杰 谢丰毅)

内部首先释放了诉求。如冯博一及策展铁三角的进入,这是一个蛮重要的信号。毕竟前两届核心策展人员都是自家人:第一届总策展人是施慧;第二届策展人是刘潇、许嘉、阿萨杜尔·马卡洛夫(ASSADOUR MARKAROV),都来自中国美院体系,而第三届的主策展人是冯博一,一位成熟的独立策展人和批评家。实际上,这次外来力量的介入无论结果,都展现了纤维展借助外力释放新可能的开放之态。

hkGcTAFQH5NMUMrOrF3yWIIfhyjlc0r0NkifE8e7.jpg

在形容本次合作的感受时,冯博一用的词是“纠缠”,这倒是很符合展览特性。在他看来,纤维艺术是一种媒介方式,“实验性、探索性与批判性是最终的归宿或目的。”他更关注其置身当代艺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特别是当代艺术已从观念艺术发展到了“上下文”艺术:“抽离之线并非自我设限,而是以纤维之力超越纤维,以相对独立、成熟与完整的个人化作品形态,将纤维艺术的创作提升到相互交错、演绎、转化的过程中。”因而,本届策展突出了专题性和规定性:78件/组作品被划分为六个单元(“交融的间隔”、“无边的抽离”、“逾界的纠缠”、“第二皮肤”、“工作坊”、“物超所值”),平行展是中国艺术家尹秀珍的“七天”个展,分置于浙江美术馆、中国美院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三个场地。“线场—纤维艺术的多向链接”学术研讨会则召集了15位理论家、科学家、艺术家就“策展:一种纤维的经验”、“纤维:作为一种艺术的方法”、“界外:纤维思维的知识来源”三个主题共论“纤维艺术的契机与危机”。

这种划分带有鲜明的独立思考,既考虑了纤维艺术的独特性,又链接了世界现实。

GuNM3bE03rT2V6ZgkP0mfkTrffPeCgGOKo0CCa5D.JPG

cOmSn64ogm5hWTNMgabPCHx7aBeGTTWPhj5Lvxl5.JPG

xqZL9NJiElyHaQtzi0Sk3jePQQ7QwFFisuAfW3il.JPG

如N.S. 哈沙的装置作品《各国旗帜》气势抓人,其由192面铺在同样数量的脚踏缝纫机上的国旗构成,缝纫机之间纵横交错的线形象地表现了各国之间的关系,为人们探寻这些实质或者象征性的联系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曾代表韩国参加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徐道获这次带来的《门》用精细的半透明丝绸制成,结构和形状由金属框架支撑,溢出的光和空气使它看来仿佛悬在天空,若幽灵般引起人对家的向往和逝去回忆的哀叹。米格尔·罗斯柴尔德(Miguel Rosthschild)的《挽歌》把拍摄的海浪印到布上,后用近千根透明的线将作品悬挂起来,模拟海面波纹,创造了一种静态的永恒。“这件作品中,拍摄不是重点,而呈现作品的场域变得尤为重要。布面纤维的介入改变了图像的呈现方式,图像由原来的墙面观看方式,变为平面悬吊于展厅之中。纤维的特性为照片增加了可塑性。”刘刚说。而同是基于图像,计文于与朱卫兵的作品则针砭时弊。在《瞧,上帝看着我们呢》中用上帝的视角审视这个荒诞的世界,《谈不拢》让了解当下时局的观众会意一笑。他们避开传统纤维艺术强调材料的特性、装饰性和抽象性,以纤维为媒介,通过二维与三维间的局部转换来突出叙事性并使现实标本化。

2txxKWRkW0O7IzOtudY7xe1BgglFssJH7Iaix66M.jpg

uN5FIinIYApbDwNRLyRWrlZigCMKGOWPqHzbH9ZR.JPG

QGDqVt8kwcvJaSle9zzgl6bPXjCt8aGT6fFFpT8E.JPG

z4b4CZgvkBtOoptMh9OOPpiznz98x5n28zAB8KBN.JPG

PZ8bqjSU85ZtJDxJFKqkEbllEOhR9sbcsMTx5621.JPG

DZV2z7AuU7cAqmZUdSDyQ2pYdAhgh4iJxiLZJoZU.JPG

但现实似乎更严峻。这不仅指经济形势的下滑,对大型展览而言,国际局势的不稳和人类对自身的质疑与反思关联更直接,因为关乎到人类信仰与命运观照。作为最为敏感的人群,艺术家们的反应不仅快,也更直接。因此,本届展览既有对环保话题和弱势群体的观照,亦展现对数字纤维、智能织物、数码编织、生物纤维等新媒体创作的兴趣,甚至,现场诸多作品都可直接视为某种交互产品。

世界越来越无界,纤维自被包裹其中。

hDdii3TpMVFKA4rpdqwrU7QEi7Nrqwbcx9KF27MY.JPG

cGin7GWDPqsRsx58T45gcmXsU9IANbIBpxMh6a0Q.JPG

UoDSLTkb83qXvZzUhnQnF8J8BUUPi7cOTwdQGPZi.jpg

qnzzCUDk8DrAoMV1kttG3Qo1yN0yS43LvW8uPmrN.JPG

尤其近三年,世界的变化已加速至一言难尽。高科技、新媒体的疯狂崛起在带来观念、材质和视觉语言拓宽与探索的同时,也在引发警惕与深思。

伴随材料科学前所未有的突破,纤维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正进行一场紧系技术追问的艺术游戏。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始就活跃于国际纤维艺术领域的资深织者莉亚·库克(Lia Cook)曾以编织的方式将绘画、摄影、影像和数码技术整合进织物的传统纹样,跨越织物纹样在传统意义上所谓装饰和象征意义上的界线。本届,她更是赋予一件近50米长的编织物承载存储设备的功能。据悉,观众可以在对话框中随意写条消息,单击加密键,就能看到这条消息如何编码并加密到织物中。“严格意义上讲,作品《加密档案03.FFF》是一种织物文件,包含文本、音频和图像等在内 19个不同的文件信息。Python4计算语言创造了这份文件的结构,而二进制的信息模式则生成了编织织物的黑白线程,对应编码‘0’和‘1’。”策展人黄燕认为,“某种程度上,纤维是在以集结现代科技的优势,创造着一种驾驭在技术之上的超越—它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并且是一个存在着交互性的关联系统,甚至包括人的感知世界在内。”

v0ISlKXnbFcmhRPMBJmKemkhCh6wISKcyqV61iof.JPG

xOEGE21s93yKYlyTr0rGb204LYSat7KzYkmoudki.JPG

yB163UMDOGU50sgc4cKSinhHXtGF6hgtWoamgAx6.JPG

由索莱达·法蒂玛·穆奥兹(Soledad Fátima Muñoz)带来的声波编织系列作品将由高导电纤维材料织造而成的壁挂作为一种物理转换器,通过放大所捕获的空间中的电磁波进行发声。现场人流变化产生的声波创造出一个不断变化的无形互联空间,纤维为这个空间创造的似是表象的壁挂,但更大的意义却在于赋予观者对声波的体验。而《电子艺术100年》、《条码员》、《平线》三件电子织物现场则被设置了“生命”期限,在观者感叹颜色变化时,作品等待的是却变化带来的最终结果。艺术家说,那便是作品的“死亡”。

DACTp311VZYTFrFybBDOnctQgp7hjomvfhuVntpp.jpg

3r8sXG0Bs0vMNWZfNTbIlbtEnkc5rkkwSzLfWNHv.jpg

马可的《大地》震撼人心,其作中能看到对大地母亲的无限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信心。许嘉认为,她将那些即将消失的技法运用在自己的服装设计中,随着保存的不仅是技法本身,更是一种即将消失的文化和历史。“感谢她的努力,服装成为了一种艺术表达的载体。”而范·荷本的服装则充满未来感。“我们不能仅用‘新奇’或‘另类’来评判这些作品,它们所指向的是一种生态未来的可能性,是一种将服装与雕塑、戏剧、舞蹈相结合的动态尝试与探索。”在许嘉看来,二位看似毫无交集,却都无法用传统审美或流行趋势或高雅风格评判:“抽离层层厚织的包裹,剥开密密堆叠的褶皱,在不一样的材料、用色和形态背后,是对服装何去何从、何为何不为同样的思考。”

PzH8B7SQknCu1lOVUuaKXDnTyUILr0Tb98IUfazF.jpg

凯特·戴维斯(Kate Davies)和利亚姆·杨(Liam Young)的电影纪录片《瓦解》既是一部电影,又创造了一件协作完成的纺织艺术品,从产业角度看待时尚产业的发展给传统纤维工艺带来的毁灭性打击。而来自广州的卢麃麃小组和瑞典艺术家李奈·怀博同对时尚提出质疑。此小组(由艺术家卢麃麃、王桦、何继丹、王莹四人组成,均为广州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利用时尚产业中的“无用物”—白坯布练习件、服装商标、车缝线等制作了12套西装,李奈作品《职业女性——GTD4s810》则更像文献类型记录的展示。“有意思的是,这两位/组艺术家的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利用了当下的文化和社会景观中的时尚符号玩了一个‘小游戏’,即用所谓的‘有用物’‘无用物’,以及职业女性的穿着标志等,让观者看到正是这些空虚的喻体在操纵着消费社会的价格体系,而作为实体的价值却是剥离的,由此对如今消费主义社会中大众对物的意象的沉迷进行了批判。”张凡说。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让我们离“未来”如此之近。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的思维已非线性,视觉艺术的空间性存在注重瞬间体验,虚拟图像的出现直接导致对艺术的膜拜与崇敬感的消失。高速运转的社会系统推搡着我们,似乎一步就能抵达曾遥不可及的未来,但我们也因此更纠结与不确定。

这种审美的变异尚未知结果如何。

eEvhJfCEjganL1poMzuEfLhQDXcWS4B0Nhe6WU6v.jpg

AmWBCH1mXyDLkWhjTBVrSU1cdbPsU0IUYxTIOVU7.JPG

jktmCdqSiP5Dgo50psI567TXhKKhGeIB0oN2f0eH.JPG

E4a8XbVCtcZ0BgGgIYEscJBb67eewtp2ddOeWQqK.JPG

wDfCf03raWKSK9Vr9Ib2b900Kwnr6BtdsC6XocWR.jpg

可无论世界如何变,与人相关的作品才最动人。

置身现场,一些链接高科技的作品在引发惊叹后,却不知为何很难驻足太久。反而一些更温情或接地气的作品总是让人念念不忘。

如一顶巨大的“绿帽子”和即将诞生的“红帽子”。

展厅一层(地下空间)里误打误撞地遇到,初期惊讶,扫描现场作品二维码了解缘起后,便被深深吸引乃至打动。

N3NGdmYyperNjKKmLt7AFzfEZOFq9jf7Ub3lewMR.jpg

IOaktLO71jpzUXLhw41kM3anB6vQuVGBVUxLcTqe.jpg

这是胡尹萍的作品《小芳》,源于她2015年初回四川家乡,发现母亲和镇上其他妇女一起编织一种劣质的毛线帽子并被廉价收购。回京后,胡尹萍找了位朋友“小芳”充当收购者,介绍与母亲认识,并以较高价格收购母亲的帽子。2017年初,该项目在北京箭厂空间展览,很多人想买帽子,但胡尹萍不想出售。母亲说过很多阿姨都很羡慕她能织上好毛线,于是胡尹萍就把小镇阿姨都组织起来一起织制,还成立了品牌“胡小芳”,在中国和法国作为独立原创品牌进行注册,于2017年4月22日全球首发,目前该项目仍在持续进行中,胡尹萍的母亲和阿姨们也并不知情。本次展览把“小芳”项目带到杭州,杭州当地人会参与编织一个大尺寸的红帽子。胡尹萍将为此申请世界纪录,之后会将此帽子进行销售,如果被收藏,收藏所得将按工作量分配给每一位参与者。

2015年曾代表日本参加第56届威斯双年展的盐田千春为本次展览量身定制的新作《手牵手》同样善意满满。

sodcObGanhqTbqztPDo9hxqUlbUeO9EH0katnfSf.jpg

在杭州旅游时,盐田千春听到许多故事,她最感兴趣的是西湖断桥。“当人们在断桥相遇的时候,等待着另一个人的时光是最为兴奋的。然而,当人们最终相遇的时候,这种兴奋的感觉却慢慢消退了。无论他们的爱人是否还活着,这些红色的字母都表达了渴望与所爱之人再次相见的愿望。没关系,毕竟一个人的存在总是可以延续下来的。无论在断桥,还是其他地方,你总会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因此,她特别征集了几千个来自西湖的故事、祈愿与书信,创作了《手牵手》。它源自一个古老的日本神话,当一个孩子出生时,神把一条看不见的红线系在新生儿的手指上,并将这条红线与其他人的线交织在一起,把他们终生都绑在一起。这根线被视为血管的延伸,从心脏一直延伸到他们手上的小拇指。不管这根红线连接着谁,他们都将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相遇,即使不一定成为恋人,但也会以某种深刻的方式影响着彼此的生活。“我相信人与人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而线就像这些关系。”

rJzkL1ESv9NyfrIfatDQU5b9cg3r2YLOBNfQVbrc.jpg

既切肤又怀念的纤维艺术无所不包,编织幻变为如蜂眼般的观看与辨析之光。历经延展拓域无疆,当代纤维艺术的皈依既是深情,又是策略,心心念念,山高水长。

D3dhz9mxj20kaYJHJXlgVpsvDmyTzde2GgRtk1C1.jpg

KGFICvzI4mdwOFKNS9Xgz0o1sEHqMwztxubszXXr.jpg

rWmY1cE0zRZbJ9SUFvm6LtVLffx2EikIrLU8xluT.jpg

zn4LpdI7noEGaJUKp3nQqicdbhZ5KGpOsHnAcjd7.JPG

wlkPmTWZILAcAReT1HypgLRLUJ5zQhySg0MgWU73.JPG

wzlo4VEcCOuIOLh8t4V1gdcyO5xBCE6y24Dby2qJ.jpg

QsZVOMIbzBJ733UsDTLqhp0QUUPNtlleWlSi10EZ.JPG

HhCcgRnV4Tu5AyF0N6u7e7XcHtqY71o3XNJKVCvk.JPG

9cVFvnXuC3B4RPFYmYTMHTMc9ZPDasPPJmoHgxAW.JPG

NbVHL8uflBKtl9UZri7o8SevpEaqyGzClOoj04nY.JPG

Eb7zChnKswnaCLLyxKV2URiFWkjNwvnQZUnL6Sf4.JPG

LRwE0hkIEp29VZqpsKxgVAVdPTtD2Xp1WkADuMAC.JPG

1pcKtDZPOER21pABTZ3Kpsg9oALO9Kwd7P9CoqOB.jpg

Bh32xF2s92ZnsALg5C8xCriSFcsR3uR3ItvB6PfZ.jpg

7个展厅、7天展期、7件作品,只展7天的尹秀珍个展非常吸引人。

一方面时间有限,错过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大家需要抓紧看展。另外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毗邻中国美术学院,站在展厅里就可以望见西湖,不仅观众多,游客也多,所以现场是可以想象的人潮汹涌,因此来看这个展需要简单地规划一下,比如穿个舒服的鞋子,带点小食(附近吃的不多),早上开门就来,或者中午时来。毕竟能安安静静不受干扰地看个展,近些年也并不是太容易的事情。

更何况,就凭展览内容也值得专门跑一趟。

0nkpmHg73oWNMe3OrLF82Q0wekeZ9S8ZlAavgS9D.jpg

看似限制的条件“7”反而构筑了一个甚有价值的研究性个案,作品的聚集展现了如何利用纤维媒材但不限纤维却具纤维思维方式的生动案例,这类样本性个展是可遇不可求。故王晓松认为尹秀珍是“有故事的人”,在个人经验传示的基础上穿插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经验、经历。而在尹秀珍看来,“七”是个神奇的数字。“有数据提示七小时是人类每天最理想的睡眠时间。在酸碱度测试中,7代表着中性,而纯水的pH值就是7。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以复述出7位数为正常水平。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色分七彩(赤橙黄绿青蓝紫),味有七觉(酸甜苦辣咸麻鲜),周有七天,乐分七音,等等。”现场就有一件作品以“7”命名。七个可携带空间的底座由穿过的衣服缝制的旅行箱构成,这些空间形象是从各种不同的“塔”中获得灵感和启发,但这些塔不是特指,而是感知的形式呈现。这些曾经穿过的衣服带着不同文化和不同经历被缝制,构成彼此相连的共同体。

dugS7UcTgOtE4QGHwNKP2Q0OQuz2uUNh0pTmSZY0.jpg

B2xk2drrW9fGi0tw8TqrkAPemv6jbbdpflM0srx5.jpg

中国人的世界里,“公社”是一连串社会实践的象征物。作品《公社》的视角既区别于其他人,也与艺术家以往的作品不同,是她这一代艺术家/中国人的经历生活磨炼培养出的本能反应。2008年,《公社》在开姆尼茨就地制作、完成、展出后再也没有公开过,11年后的再次展出,那些无名缝纫工的故事反倒更加清晰和有力。2007年,尹秀珍受策展人沃克马·比利希的邀请到德国的开姆尼茨做调研,为之后的在地创作项目做准备工作。开姆尼茨自中世纪以来一直是纺织业中心,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冷战”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及中国纺织制造业的兴起,逐渐地失去纺织业中心的地位。“我试图用艺术的行动将历史、文化、记忆编制在一起,以带有人的经历和温度的穿过的衣服为媒材,重新把人们汇聚在同一空间中,重新思考时代的转折点,面向未来。”

dDzFsJrEZ8KXPV9vKjAbIZAe4AuVqLxTHGuyQHel.jpg

hbXBQI9tBau8A9GBs6GFvdnjEfYqDaxzcauRUERq.jpg

《行思》源自尹秀珍“搜尽经历打草稿”,使离开肉身的鞋产生新能量。每双鞋被一条长长的织物“腿”相连,像是被拉伸的“肉身”继续生长着。个体的孤独和集体的盲从交织。脚步的向上和前行并置,像自我的羁绊,又像他者的束缚。《权力机构》收集了不同国家人们穿过的衣服,制成一张由各国象征性建筑或权力机构建筑构成的倒映图,这些建筑互为阴阳黑白,分别占据对立的色块,丰富的、带着经历的衣服像是带着镣铐在舞蹈。《经历之重》则是艺术家水泥系列作品的延续。她在1994年第一个装置作品《对话》中就使用了水泥干粉。“水泥遇水凝结的特性,它的冰冷和建筑性以及质感一直吸引着我。我试图使用它,给予它生命的温度和启示。”《时间纤维》展现了尹秀珍持续对衣服所承载的多重属性的兴趣。她将不同人穿过的衣服碎片浸泡在瓷泥中,让泥浆渗透到衣服的每个空隙,充分与经历和时间在一起。入窑烧制后,火焰将衣物全部烧掉,而浸透衣服的瓷泥在火焰的焚烧中由软及硬地变化成为瓷结晶。这不只是样式的结晶,而是空间的结晶,时间的结晶。

“有人说:时间就是生命。我说:时间是生命的纤维,把经历、记忆、体温以及情感编织起来形成精神和情感的宇宙。”尹秀珍说。

0gdoHN4R042RrA3mVAYbtOZm95QILyBaWZIHuNvp.jpg

注:文中部分现场图来自朋友圈,作品图由纤维艺术展提供

零四网部分新闻及文章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若有涉及作者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删除或按规定办理。感谢所有提供资讯的网站,欢迎各类媒体与零四网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零四广告

推荐艺术家

    热点艺术展